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、第一臺空調、第一輛衛星汽車、第一條純電動公交線路,世界第一臺DVD、第一臺仿生洗衣機······作為安徽省會城市,合肥,從不缺少創新的基因。近年來,合肥更積極轉變發展理念,將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。集成電路、平板顯示、生物醫藥、智能語音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一系列先導產業的集聚,催生著合肥創新發展的裂變。2017年1月10日,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正式獲批,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后,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「綜合性科學中心」的城市,將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。作為唯一的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、國家創新型試點市,今日的合肥,從未如此接近國際化「創新之都」的發展夢想。
近年來,圍繞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,打造「大湖名城、創新高地」的戰略目標,合肥全市上下堅持用新理念、新機制、新舉措引領新發展,堅持創新驅動,持之以恒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。通過打基礎、聚能量、謀創新、促轉型,合肥積累了推進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條件。2016年,合肥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,274.3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增長9.8%;完成財政收入1,114.11億元,增長11.4%,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4.85億元,增長7.6%;規上工業增加值2,269.13億元,增長9.9%;固定資產投資6,501.17億元,增長11.1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,445.70億元,增長12%。當年,合肥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首位,多項主要經濟指標總量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十。
創新銳意改革 實現良好開局
2016年是實施「十三五」規劃的開局之年,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起步之年,這一年,合肥創新產業方面的發展,碩果纍纍。據統計,2016年,合肥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5,500億元、增加值1,300億元,增長12%。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3.1%,居第2位。發明專利授權量約4,600件、增長35%,居第7位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7件、增長4.7件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20億元、增長15.4%。合肥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下呈現「總體平穩、穩中有進、穩中有為、穩中提質」態勢,實現了「十三五」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。
創新成果密集迸發:2016年,合肥市共有36家高新技術企業、76項高科技成果接受習總書記檢閱,獲充分肯定。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「墨子號」由中科大主導研製成功,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「京滬干線」合肥-上海段率先開通。微小型燃氣輪機、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等一批科技項目取得重大突破。
創新載體跨入一流: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列入「十三五」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。超導核聚變中心、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等七大平臺啟動建設,合肥離子醫學中心正式開工。中科大先研院、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、合工大智能院等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。
創新環境持續優化:2016年制定實施《合肥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實施方案》。擴大天使投資基金規模,已完成投資46家企業、2.23億元。新增國家「千人計劃」30人、累計225人,新增國家「萬人計劃」29人、累計52人;聚集兩院院士達82人,院士工作站25家,各類人才總數130多萬人。合肥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全國第7,合肥新站高新區正式更名,合肥國家中德智能製造國際創新園正式獲批。
戰新產業增值 重大項目推進
去年,合肥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異軍突起,相關重大項目也得到積極推進。2016年,合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,000億元,增加值685億元、增長13.5%。新型顯示、機器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加快建設,首批4個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評估均進入安徽省前5位,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、創意文化躋身第二批省級基地,6個基地共獲得9.1億元安徽省專項引導資金支持,市級基地啟動建設。
此外,合肥市積極強化相關項目調度,全面對標「四督四?!?,完善工作機制,遴選了53項重大項目由市領導領銜聯繫推進,組織10個縣(市)區、開發區214個、總投資1,900億元的重大項目集中開工。離子醫學中心、康寧玻璃基板、聯投中心書城、京東方整機智能製造、東湖高新科創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;京東方10.5代線、晶合晶圓、未名抗體藥一期、微小型燃氣輪機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加快推進;陽光電源儲能裝置生產基地、通富微電、中車軌道交通造修基地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產;北航合肥科學城、新華三集團安全產品基地、江淮年產10萬輛新能源汽車等項目順利落戶。同時,合肥市還加強與央企合作,新簽約項目49個、總投資1,423.4億元。
|